08年房价10万原来这么值钱买房,现在只能吃15年!同样是这个小区,2018年已经涨到了11万每平米,一套100的平米。而按照现在的物价,现在只能吃15年了。不同于房价,在十年期间汽车的价格反而下降了。1为例,在07年的时候,一双鞋要700、800,现在的价格也差不多。从2006年到2016年,这两个数据是个极其矛盾的数据,M2与GDP的比值一直攀升,到2016年比值已经达到2了。2008年以前都在CPI增幅1%左右徘徊,2008年以后在2%~
10万原来这么值钱
买房:10万首付东三环100平小三居
同样是这个小区,2018年已经涨到了11万每平米,一套100的平米。按照40%的首付算,你需要准备360万的首付款。
不准确的来说,如果你要买房,10年前,你的10万发挥的作用,到现在能抵的上360万发挥的作用。
吃饭:十年前能吃76年热干面,现在只能吃15年
2007年7月份,大四实习的聂同学,回武汉的母校拿毕业证,吃了碗热干面,才1.2元一碗。
十年后,在2017年,在北京工作的聂先生,趁着出差的档口,又回了一趟学校,这时候热干面已经涨到6元一碗了。
若是十年前,若是按照每天三碗热干面来算,一天花费3.6,一年花费1314元,十万元能吃76年的热干面。而按照现在的物价,现在只能吃15年了。
买车:十年前能买比亚迪,现在10万能买福克斯
不同于房价,在十年期间汽车的价格反而下降了。10年前花50万才能买到的好车,现在也许只要30万元就能买到更高端、更豪华的啦。
这是因为,当时那个年代品牌少,买个车比较难,所以价格较高。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价格也随之下降了。
租房:以前能住17年,现在只能住3年
2008年在东五环传媒大学租房子15平方米,一个月为500元。
2017年同样在传媒大学租房子15个平方米,一个月为2600元。
在十年前,用10万元租房子,可以住将近17年。而现在同样住在传媒大学附近能住3年多。
买鞋:能买125双耐克,十年后也是125双耐克
一件阿迪的衣服,一双耐克的鞋。在十年之前,要几百块钱,现在也要几百块钱。
以耐克的经典款Airforce 1为例,在07年的时候,一双鞋要700、800,现在的价格也差不多。
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
1. M2与GDP的比值
从2006年到2016年,这两个数据是个极其矛盾的数据,M2与GDP的比值一直攀升,到2016年比值已经达到2了。(2017年的的数据还没出来,暂用2016年的数据)
什么是GDP?
简单来说GDP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而M2就是现存社会上货币的总量。M2和GDP比值达到2,也就是说2016年社会上现存的货币总量比我们实际产出的价值多了一倍。
上图的M2和GDP比值达到2.08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仅在2016年,现存的货币总量比我们实际产出的价值多了一倍。货币对经济刺激的边际效应在快速递减,本来1元钱的投资,就能拉动1.2个GDP。现在同样1元钱的投入,只能拉动0.7个GDP,而且这样的拉动效果还越来越差。同时,过多的货币还让资产价格出现泡沫。
2.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那CPI是什么呢?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CPI上涨,这是经济的规律。但是问题来了,按CPI来看中国通货膨胀一直不高08年房价,大家也发现从十多年前到现在,物价增长其实也不算快。
2008年以前都在CPI增幅1%左右徘徊,2008年以后在2%~3%徘徊,哪怕2008年当年金融危机大放水CPI也不是非常高,有点金融常识都知道这肯定不可能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CPI只是测算我们日常生活要吃的、穿的,其他并没有算在内。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钱并没有跑到我们日常生活要吃要穿的。
那么钱跑哪里去了?钱都到房地产去了。
可能会有人问,中国货币超发之后,为何会更多的体现在房价上,而在物价上的感受并不是那么明显?
原因很简单,由于CPI所含的各类商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资本更愿意流向房地产业。致使超发的货币短内难以传导至消费者终端,更多的是侵占了实体经济的利润,这也就是企业家们感觉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物价涨幅反而相对前些年涨幅有所收敛些。
试想,如果现在的货币超发问题发生在各行业产能都不足的计划经济时代,那么只要央行货币一超发,通胀马上就会出现两位数。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我国的通胀主要体现在房价、房租上,而各类商品的涨幅不是非常大。
如何对抗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时期,最好的理财方式:借钱、贷款买房、买车
借一切可以借到的钱消费。原因很简单,人的财富由不动产、现金和负债构成。在通货膨胀时期,不动产的实际价值不变,现金贬值,负债则自行减少。所以,财富结构中,负债越多,在通货膨胀时期的获益越大。
2、学会海外资产配置
从资产配置上来看,可在全球配置资产。从目前来看08年房价,权益类要好于债券类,而商品类既有全球经济回暖的支撑,也会面临中国需求回落的冲击,可能位列中间。